三星堆博物館新館:新設計新展覽新技術 呈現古城古國古蜀文化
堆列三星,古蜀之眼。
四川省廣漢市城西鴨子河畔,三星堆遺址旁,三星堆博物館新館于7月27日開館試運行。
△三星堆博物館新館航拍
三星堆遺址面積約12平方公里,年代距今4500年至2900年。1986年三星堆發現一、二號祭祀坑,出土青銅神樹、青銅立人像、金面人頭像、青銅縱目面具等文物4000余件,三星堆“一醒驚天下”。2019年以來,新發現三至八號祭祀坑,出土象牙、青銅器、金器、玉器等各類文物17000余件,三星堆“再醒驚天下”。考古發現表明三星堆遺址是迄今長江流域規模最大的商時期古蜀國都城遺址,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起源、發展格局的重要見證,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星堆博物館于1992年8月奠基,1997年10月正式開放。為了更好地展示出土文物,2022年3月,三星堆博物館新館破土動工,16個月之后正式落成。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建筑面積5.44萬平方米,是目前西南地區最大的遺址類博物館單體建筑。
新設計 突顯三星堆獨有的藝術氛圍
走近新館,三個起伏相連的堆體將游客服務、陳列展示、藏品管理功能融合一體。對照世界一流標準建設,建筑設計秉承“館園結合”理念,突出“消隱”“協調”“實用”三大原則,延續了老館經典的螺旋曲線外墻,作為三個堆體外形和空間控制曲線,三個堆體的平面控制線延長相交于一點,平面夾角呈現幾何邏輯,生成獨特的形體韻律,三個沿中軸排列的覆土堆體,寓意“堆列三星”。
新館外立面采用玻璃幕墻和青銅遮陽板,堆體部分采用天然花崗石,兩者虛實對比,形成了三星堆標志性的“古蜀之眼”。屋頂采用了斜坡覆土形態,建筑消隱融于環境,呈現“館園合一”的特色。
“古蜀之眼”的設計靈感源于三星堆文化的眼睛崇拜,造型為雙曲面,呈現形式則為兩面形似眼睛的巨大玻璃幕墻,正對三星堆遺址發掘區,寓意三星堆跨越千年的古今對話。“古蜀之眼”容納“時空螺旋序廳”和“圜流古今劇場”兩個空間。
新館的室內裝修采用了極簡主義風格,以米色的藝術混凝土墻面、古銅色的金屬板、深灰色的地面等簡單的配色,觀眾徜徉其中,可以充分感受三星堆獨有的藝術氛圍。
新展覽 呈現古城古國古蜀文化
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展陳緊扣“古城古國古蜀文化”主題,分“世紀逐夢”“巍然王都”“天地人神”三大展區,每個展區下設若干展陳單元。
新館上新文物堪稱博物館最大亮點。除了青銅神樹等1986年出土的珍貴文物移步新館,還有近600余件文物首次和觀眾見面,共展出陶器、青銅器、玉石器、金器、象牙等各類文物1500余件(套),數量為原展出文物的3倍。
值得仔細打量的是,有三組文物實現了“歷時三千年 跨坑重聚首”。
第一組是青銅神壇,主要由八號祭祀坑出土的青銅神獸、上有13個小型青銅人像的鏤空基臺,三號祭祀坑出土的青銅頂壇人像、青銅持鳥立人像,七號祭祀坑出土的青銅頂尊跪坐人像,以及二號祭祀坑出土的青銅頂尊跪坐人像拼合而成。
第二組是青銅鳥足神像,由八號祭祀坑出土的青銅頂尊神像、青銅持龍立人像、青銅杖形器,三號祭祀坑出土的青銅罍、青銅龍形尊蓋,二號祭祀坑出土的青銅鳥足人像拼合而成。
第三組是青銅騎獸頂尊人像,由八號、三號、二號祭祀坑出青銅神獸、青銅騎姿頂尊人像、青銅尊口沿拼合而成。
這三組文物采用“數字化修復演示”的展陳方式,借助修復師的手工拼對結合AI算法,通過數字化虛擬修復技術實現器物的跨坑拼接及修補復原,并通過3D打印技術制作出原比例研究性復原的仿制品,重現文物神采。
此外,新館還融入沉浸式考古方艙場景,反映三星堆遺址祭祀區發掘工作;采用多媒體沙盤折幕,演繹三星堆古蜀王都恢弘景象;打造沉浸式專廳“都廣之野”,構建古蜀國的生態環境印象。
新技術 智慧博物館初體驗
在展陳區域,依托智能計算機、機電管線、特定燈具和音響設備的安裝,助力數字博物館技術更好應用,對應特定的作品、藝術品生成獨一無二的數字憑證,在保護其數字版權的基礎上,實現真實可信的數字化發行、購買、收藏和使用。同時能讓觀眾通過VR眼鏡,借助視覺、聽覺及觸覺等多種傳感通道與虛擬世界進行自然的交互,更生動地了解文物與歷史。
據介紹,后期運營中,新館將依托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搭建一個包含綜合管理平臺、智慧導覽系統、智慧講解系統、票務系統、藏品管理系統、學術資源管理系統、文物在線監測、門戶及公共服務資源等在內的智慧博物館系統,可以滿足觀眾在學、賞、玩、動、享多方面的需求,為博物館游覽提供了更多現代化、科技化的選擇。
未來,三星堆博物館新館還將持續打造一個將文物、遺跡和智慧城市融于一體的三星堆博物館智能生態系統鏈,突破藏品展陳的時空限制,豐富藏品的展陳方式,擴展展陳內容,提升與觀眾的互動,讓觀眾能夠更加深入地體驗古蜀國所創造的燦爛文明。
內容來源:國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