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溝水電站淹沒區考古成果匯報會簡報
2010年6月21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成都市向陽大廈舉行了瀑布溝水電站淹沒區考古成果匯報會。四川省文化廳廳長鄭曉幸、文物局局長王瓊、省扶貧和移民局副局長向偉益、大渡河水電開發公司副經理王春云、國家文物局文保司張磊、社科院考古所所長王巍、北京大學李伯謙教授、文物報總編輯張自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北京文化遺產專員杜曉帆,以及四川大學、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水電顧問集團成都勘察設計院專家、領導和雅安、漢源、石棉政府領導出席了這次成果匯報會。
瀑布溝水電站淹沒區文物保護工作是我院近年來承擔的最大的配合基建的考古項目之一。我院組織了大量的本院業務人員參與瀑布溝淹沒區考古工作,并聯合四川大學、南京師范大學、陜西美術學院等院校進行發掘。工作前后延續了七年,發掘面積共計3萬余平方米,出土文物及標本近十萬件,填補了四川地區大渡河流域考古學文化的空白。
匯報會由我院院長高大倫主持,分管瀑布溝水電站淹沒區考古發掘的周科華副院長介紹了七年來考古發掘的總體情況。陳葦、劉化石、金國林分別介紹了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商周、秦漢唐宋及以后三個大時間段內考古發掘的收獲。
會上,李伯謙教授和王巍所長高度評價了我院的工作和成就,認為瀑布溝淹沒區考古發掘有面積大、時間跨度長、內涵豐富三大特點。田野工作嚴格按照考古新規程執行,做得科學、扎實,并且盡可能的利用了多學科的取樣和研究方法。“成就極大,亮點頗多”。瀑布溝的工作尤其是麥坪文化的提出,使得這一地區的考古文化序列得以建立和完善。在此基礎上進行的文明化進程和文化多元一體演進研究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兩位專家還強調,瀑布溝淹沒區考古發掘成就是在配合基建工程工作中取得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瀑布溝項目,在如何處理好與基建的關系,如何做好文物的保護等方面都具有示范性的意義;也是在各個地區基本建設大量快速發展的過程當中,怎樣確保基本建設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雙贏的一個很好的范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北京文化遺產專員杜曉帆認為,在發展中國家文化遺產保護的最大一個問題就是經濟發展和文化遺產保護如何去找到一個平衡點,怎么去認識文化遺產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意義或者價值。瀑布溝水電站建設過程中,省考古院能夠長時間進行考古發掘配合這樣一個基本建設,建立了這一區域文化序列或者文化體系。對于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如何保護和認識文化遺產,也應該是一項具有示范意義的工作。
參加評審會的專家和領導高度肯定我院瀑布溝水電站考古發掘七年工作的成就,同時也對考古工作和后期整理提出了要求:希望省考古院能夠再接再厲,抓緊后期成果的整理、研究以及文物的修復、保護工作,一定要全力以赴的把瀑布溝水電站工程淹沒區文物保護工作做好,盡力的促使考古資料研究報告及早的向公眾展示,力爭拿出一個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總之,通過匯報會,我院向上級領導、建設方、專家同行匯報了我院七年來在瀑布溝水電站考古發掘中取得的成果,獲得了多方面的認可和一致好評,并將繼續努力于后期的整理工作,爭取早日發表高水平的整理報告和研究成果。
瀑布溝水電站淹沒區考古成果匯報會召開
與會領導、專家觀看出土文物
瀑布溝部分出土文物展示
擬稿:萬嬌 | 核稿:周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