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學科視野下的合作中研究成果的全面展現——“中日合作開展西南地區北方譜系青銅器及石棺葬研究”學術研討會圓滿結束
9月1日至3日,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日本九州大學共同舉辦的“中日共同開展西南地區北方譜系青銅器及石棺葬研究合作”學術研討會在成都圓滿結束。參加本次研討會的有日本九州大學、札幌大學、奈良文化財研究所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四川博物院等學術研究機構的30余位專家,出席研討會的還有甘孜、阿壩、涼山州文物部門的領導和學者。四川省文物局朱小南副局長到會并致辭。
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08—201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日本九州大學聯合進行了“中日合作開展西南地區北方譜系青銅器及石棺葬研究”的三年合作,合作中嚴格執行田野考古工作規程和考古涉外工作管理辦法,分別在雅礱江中上游選擇晏爾龍墓地、呷拉宗遺址、本家地遺址三地共發掘了930平方米,發現的遺跡現象有房子、墓葬、灰坑、冶煉窯爐等,遺物除有陶器、石器、骨器、銅器、鐵器、大量的動物骨骼外,新發現有大麥、小麥的種子。取得了重要收獲。
本次學術會即以三年合作所取得的重要成果為契機舉行的,共有17名學者在會上做了專題學術報告。研討會就三年合作成果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廣泛的研討。中外知名教授宮本一夫、李水城、中橋孝博、施勁松、李映福、高大倫等先生分別從考古學、古人類學、植物學、動物考古學以及早期冶鐵的起源等方面多視角、大視野的時空范圍內對爐霍宴爾龍、爐霍呷拉宗、雅江呷拉的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研究,初步建立起了雅礱江中上游地區的文化序列,同時將雅礱江流域的石棺葬年代提前到商周時期。
在研討會提交的17篇論文中我院有8篇,涉及各方面的論文展現出我院一批年青學者活躍的學術思想和扎實的業務能力。
本次研討會公布了三年合作中在雅礱江中上游地區考古工作中的重大發現:在青藏高原東麓高的原地區石棺葬浮選出大麥、小麥種子;呷拉宗遺址發現吐蕃時期的冶鐵遺存;本家地遺址半地穴石砌建筑中猴頭骨的發現。這些新發現必將更為廣泛地推動本區域內的原始冶鐵技術、青稞種植歷史和吐蕃時期宗教建筑等方面的再研究,有著積極的作用和重要的意義。
與會學者高度評價本次研討成果,認為這次西南地區石棺葬學術會議超過了以往,是一次全方位、廣泛地討論,成果的豐富多樣令學者耳目一新,從中日合作石棺葬考古學文化研究看到取得材料的多種方法和途徑,認識到這是未來考古學研究的新趨勢。
擬稿:唐飛 | 核稿:周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