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壇罐山遺址考古隊舉辦“石器基本特征和分類”講座
2021年7月30日
2021年7月28日下午,我院壇罐山遺址考古隊邀請中國人民大學余官玥在眉山市東坡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文物整理室做了“石器基本特征及分類”的講座。壇罐山遺址考古隊隊員以及來自四川大學、蘭州大學、安陽師范學院的學生等十余人聆聽了本次講座。
講座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石器概念與辨識、石器原料、石器打制原理、石器打制方法、石器分類體系。
01.石器概念與辨識
余老師首先強調打制石器研究在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介紹了石器的基本概念,闡釋了人類與靈長類打制石器及自然作用形成“石器”的差異。在此基礎上講解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如何區分真、假石器,大致有六個方面的區分方法,一是出土環境;二是考慮原料是否適合制作石器;三是考慮在技術而非形態上是否具有石制品的基本特征;四是考察石制品的制作意圖;五是要考慮到石器出土的數量;六是需要通過更多的石制品埋藏實驗及動物行為學等研究來總結非人類行為制作石器的特征。
02.石器原料
余老師介紹,適合制作石器的原料應該具備合適的硬度、脆性與韌性,其顆粒細、均質且各向同性。常見石器原料包括四個類型:首先是礦物,常見石英; 其次是巖漿巖,如黑曜石、流紋巖等;緊接著是沉積巖,常見石英砂巖、硅質泥巖、粉砂巖、燧石;最后是變質巖,常見石英變質為石英巖、頁巖變質為角頁巖、 石灰巖變質為白云巖。
余老師還對石器原料的相關問題進行討論,對原料產地、原料運輸、原料利用、原料豐度與質量、原料與居址選擇等五個方面進行了舉例說明。
03.石器打制原理
在第三部分中,余老師主要講了石器打制的三種破裂方式以及五種終止方式。其中,三種破裂方式包括赫茲破裂、彎曲破裂、楔狀破裂,這三種破裂方式指向不同的打制方式以及不同的打制特征。五種終止方式則包括羽翼式、折斷式、內卷式、外翻式、中軸線式。通過一些實驗標本的展示,更加直觀地理解了這些不同的石器打制原理。
04.石器打制方法
余老師首先向我們講解石器打制的方法,包括打擊技術和壓制技術兩種類型。打擊技術又分為直接打擊技術和間接打擊技術,其中直接打擊技術分為錘擊法 (軟、硬錘)、砸擊法、碰砧法、摔擊法、銳棱砸擊法等。間接打擊技術包括了手壓法和胸壓法等等。打制方法介紹完畢后,還播放了石器打制的視頻。
05.石器分類體系
余老師說明了石器分類的必要性,展示了常見的分類體系并詳細闡述石核、石片、工具三類石制品的分類標準與特征。
首先石核的分類主要有兩種方式,按照臺面數量,可以分為單臺面、雙臺面、多臺面石核;按照石核技法,可以分為錘擊石核、砸擊石核、盤狀石核、勒瓦婁洼石核、石葉石核、細石葉石核等;其次石片分為完整石片和不完整石片兩種類型,完整石片又分為六型,而不完整石片分則包括近端、中端、遠端及左/右裂片。最后余老師介紹了工具的幾種主要類型及其特征,包括刮削器、雕刻器、鋸齒刃器、尖狀器、砍砸器等,手斧、手鎬、薄刃斧、大型石刀等則屬于阿舍利技術組合。講座結束之后,余老師還帶領大家開展了石器打制模擬實驗
后附:
主講人簡介:余官玥,重慶梁平人,中國人民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碩士畢業,主要從事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全程參與了2020年眉山東坡壇罐山遺址考古發掘及整理。在校期間開展了水洞溝地區白云巖細石葉微痕實驗研究、泥河灣盆地白洗溝遺址細石葉技術研究,發表《水洞溝地區白云巖細石葉的微痕實驗研究》、《也談石器研究中的微痕分析》等論文。